【环球速看料】一线调研丨打开“丝”路,为养蚕“定制”机器人
四川在线记者 寇敏芳
“养蚕中最辛苦的工作是天热时候摘桑叶,占人力劳动的大头。”前不久,经济和信息化厅组建调研组,对省内桑蚕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项调研,发现养蚕业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机械化不足。
(资料图)
桑蚕丝绸是四川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全省桑园面积位居全国第二位,茧、丝绸等主要产品产量质量保持全国前列,但行业发展的短板也很明显:机械化程度明显滞后,生产效率低,企业招工难、用工缺、老龄化等问题较为严重。
了解问题更要解决问题,回到成都后,调研组多方打探,希望用工业化的发展思路破解当前桑蚕产业面临的难题。
得知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机集团”)研发了一款花椒采摘机器人,或可移植到桑叶采摘领域。6月6日,经济和信息化厅专项调研组邀请桑蚕产业链条上专家共30余人,到川机集团现场观摩研讨,打开“丝”路,为桑叶采摘“定制”机器人。
现场出题,为研发采桑机器人出谋划策
在川机集团的试验车间,一位“蓝盆友”成为了参观的主角,它身高不足1米,体重700公斤,手臂长达3米,身着蓝衣,脚踩履带,看起来如同一台微型挖掘机。
智能花椒采摘机器人。 川机集团 供图
“这就是我们研发的智能花椒采摘机器人。”川机集团副总工程师刘雪垠介绍,由于花椒生长不规则、有皮刺、果实小,人工采摘环境恶劣,已经影响了花椒产业的发展。这台机器人突破了实时目标果实识别定位、机器人深度学习算法、机械臂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样机已经在冕宁、汉源、汶川等地的花椒基地进行试用,下一步技术成熟后有望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
花椒的问题在桑蚕业也同样存在。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敬茂明介绍了前期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在养蚕等环节已经有相对成熟可用的设备,但采摘这个最废人力的环节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智能花椒采摘机器人的技术能否移植到桑叶采摘领域?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调研组现场出题,专家们热烈讨论,共同为采桑叶定制“机器人”出谋划策。
现场提出了多条技术路线,初步达成了几项共识:一是成立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平台,发挥全产业链专家优势;二是从农田、农艺、农技协同化入手,打造试验田,探索适用于机械化的桑树品种和种植技术,为设备研发试验打牢基础。
打开“丝”路,用工业思维推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在此次研讨中,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冯代伟是受邀的专家之一,常年和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打交道的他十分好奇,作为工业主管部门的经济和信息化厅,为何要把养蚕这项农业工作列入调研课题?
调研组和专家现场观摩。 川机集团 供图
桑蚕丝绸是个传统行业,也是四川的特色产业。四川是南方丝绸之路起点,3000多年前的古蜀人已经开始生产使用丝绸。“到了现在,产业依旧有很强的竞争力。蚕丝不仅可以做衣服,也可以做蚕丝蛋白、纤维材料……”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郑丹表示,养蚕劳动力不断短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桑蚕产业的发展。
为养蚕行业解决生产痛点,其实就是为工业生产解决原料短板。
不仅如此,桑蚕业也是四川丘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典型代表。一直以来,四川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受丘陵山区地形地貌限制,其发展水平与国内农业机械化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四川七成以上的桑园种植在坡地,桑叶机械化采摘是一项高难度工作,“通过采桑机器人的研发,可为丘区经济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探路。”四川省农机院总工程师易文裕说。
会后,专家们迅速建起了工作协调机制,计划由川机集团牵头,联合我省农机相关企业单位,开展攻关工作,编制桑蚕农机装备攻关方案,明确方案落实要求,用工业方式推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助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促进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