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调整需全面考虑师生出路|环球时讯
【资料图】
4月中旬,高校学科专业调整的话题频上热搜,相关新闻显示:2022年,各高校新增备案专业1641个、新增审批专业176个,撤销专业925个。(4月25日 《成都商报》)
“90所大学撤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词条上热搜,引起了高校毕业生刘禹的感慨。同样“毕业即失业”的张琪也遭遇过不仅很难找到对口工作,甚至要几经周折才能找到一份与本专业不相关工作的经历。不止是学生,国内某地应用型高校80后副教授郑文斌,面对化学专业被撤销的事实,感到“久悬的靴子终于落地”。
像刘禹和张琪这样的毕业生,即使怀揣“万金油”文凭,就业时仍发现,他们的文凭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职业发展机会,反而需要面对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就像学会了“屠龙技”,然而世上根本没有龙。而副教授郑文斌所经历的专业撤销,问题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和经济变化、技术和产业进步同时,带给人的“不适应感”以及对未来趋势的不断考量。对于学校师生,深入思考这些涉及高等教育、就业、职业规划等现实问题,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虽然每年仍有大量新增大学生,但学生的专业选择却不得不面临难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尴尬”境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或者化学专业也许在当年是大多数人眼中前景看好的“热门”专业,但对于信息滞后的大量出身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可能并没有更多“试错成本”,大学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会让这样的学生变得失落、无助,也会浪费人才和教育资源。
中国高校撤销专业对学生和教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对于那些原本所学专业的毕业生和老师而言,撤销专业意味着失去工作和生计的基础。因此,高校和政府需要认真考虑专业撤销决策的后果,尽可能确保每个学生毕业后都有充足的机会就业。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专业选择,要通过充分了解相关信息、行业前景等,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但学校撤销专业不能是简单的“靴子落地”问题。高校撤销专业意味着学校在优化学科结构的同时,也要为留住、培养核心人才、建设特色学科等方面作出努力。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学校、学科和教师团队都要与时俱进、激发创新,并通过合理的调整和管理,让学生获取适应社会的知识和技能,为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廖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