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播报:存款风波与还贷浪潮,给银行的另类“风险”提示
【西街观察】存款风波与还贷浪潮,给银行的另类“风险”提示
提前还贷难的舆论风波热度未退,银行又因为5万元的存款“尽调”被送上热搜。据都市快报报道,浙江一名女士去银行存款5万元,被要求说明资金来源、提供收入证明。
很多人因此批评银行制度执行,有刁难客户之嫌。但实际上,银行的做法并非没有出处,只是严格地照章办事。
(资料图片)
今年1月,最新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管理办法出台。该办法规定,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这项规定旨在加强对金融活动的管控性,由于现金活动长期存在匿名性,自然成为管制重点。政策设计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但该银行在执行层面“先人一步”的做法却有待商榷。
据悉,目前绝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尚未执行此规定,因此普通用户对新规并不感冒。在用户普遍不知情和社会未充分掌握新规的背景下,这家银行冒然行进,要求客户说明一些敏感信息,很容易让客户感到紧张和不悦。
不是所有事都要敢为人先,更不是所有规定都要“满格”执行。5万元的存款业务,金额不大,业务操作也不复杂,之所以触发极大的关注,在于个体与金融机构力量对比悬殊,关注弱小一方成为舆论本能,而三年疫情过后,全社会依然弥漫着紧张情绪。
情绪之下,依然要理性看待,存款5万元登记资金来源,提供收入证明不是银行“没事找事”,将来大概率也会面临落地。
与此同时,随着金融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居民存款显著增加,存款业务增长,银行也应对相关规则执行,作出服务上的改进,如果一五一十地执行,让客户知晓并做好有效沟通都很重要。
钱财是最让人紧张的身外之物。在“存款5万元”的极端个案和普遍性的还款难中,银行与客户关系都出现了微妙的紧绷。前者一石激起千层浪,后者借贷双方僵持不下,存量房贷与新增房贷之间的利差矛盾,近乎白热化。
疫后经济复苏将面临比以往更复杂的局面。不确定性之下的抓住眼前的“确定性”,让居民没有赶紧借钱买房,反而开始想方设法提前还房贷。而提前还房贷浪潮中,同样引人注意的指标还有“超额储蓄”。
强储蓄意愿很大程度意味着投资意愿、消费意愿的走弱。5万元的存款风波和绵延不断的提前还贷浪潮,都指向了在花钱与存钱这件事儿上,银行要面对的客户和他们的心理大不一样了。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